還記得2018年4月,百度搜索出現的“假德邦”事件嗎?9月9日,百度官方正式對外披露該案件的最新進展:法院判決百度勝訴,“假德邦”應當向百度支付先行保障款、維權支出、違約金,共計9萬余元。
時隔一年,再次回顧該案件,仍然“荒唐得令人噴飯”。2018年4月,有網友在發大件快遞時通過百度搜索德邦,結果遇到了“假德邦”:搜索結果首條顯示的并非官方正規的德邦快遞,而是一家通過偽造資質騙過百度審核的山寨物流公司“德邦物流服務(深圳)有限公司”。“假德邦”還利用競價排名誘導消費者上當受騙,甚至向消費者開出500元的“起步價”。
事件發生后,百度與德邦快遞及時溝通,排查下線了“假德邦”鏈接,并聯系到受騙者,依據“百度網民權益保障計劃”,向受騙者進行了權益保障。
隨后,百度曾對提供虛假資質蒙混審核的“假德邦”——德邦物流服務(深圳)有限公司進行起訴。
經過長達一年時間的訴訟,法院最終于近日判決百度勝訴。法院認定,“假德邦”德邦物流服務(深圳)有限公司明知百度平臺不允許提供虛假資質,仍偽造德邦快遞的授權書和商標證,屬違約行為,判決百度勝訴。被告“假德邦”應當向百度支付先行保障款、維權支出、違約金,共計90658.78元。百度表示,將把獲賠金額全部納入到“百度網民權益保障計劃”的保障資金池中,用于日后對用戶進行權益保障。
除此之外,百度還與“真德邦快遞”官方聯手,加強百度搜索結果中對“德邦快遞”的品牌保護,共同保障網民權益,具體包括:共同建立長期官方數據驗證機制,確保授權合作伙伴官方性和真實有效性,并加強百度搜索結果中對“德邦快遞”的品牌保護,共同保障網民權益。
據了解,德邦快遞也向“假德邦”提起了訴訟,目前案件仍在審理當中。
遭遇“假快遞”,應該怎么辦
其實,快遞物流企業被山寨的例子也不止德邦快遞遭遇過,順豐、中通等快遞企業也曾有過類似遭遇。那么,在日常工作中,應如何鑒別“李鬼”?如遭遇“李鬼”,公司和消費者應如何維護自己的權益呢?
北京東元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韓琦燕表示,消費者在搜索引擎選擇企業時要提高自身防范意識。盡可能多地搜索對比顯示結果,如果發現客服號碼等信息不一致,一定多比較,另外也要進入同類企業的官網對比內容。一旦消費者在服務過程中發現問題,在權衡利弊后有權終止服務合同,要回發送的貨物,防止更大損失的發生,也可以及時舉報、投訴、報警,主動維權。
中國消費者協會律師團團長邱寶昌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,消費者可以向搜索引擎主張權利。因為,互聯網搜索引擎企業要盡到充分的審查義務,科學合理地制定企業搜索排名的推薦依據,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。
對于企業方,河北時音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崔娟認為,快遞物流企業對自身品牌法律風險防范意識不足,存在滯后性。企業需要建立完善的品牌侵權監督制度,及時發現侵權行為,將其遏制在萌芽階段,企業的實際損失會更少。目前來看,因企業在樹立品牌時需要投入大量資金、人力、物力和時間成本,維護品牌的舉措還是以訴訟手段為主。